初到威海的那个清晨,当出租车穿过海滨大道时,我隔着车窗看到的不仅是波光粼粼的海面,还有一尘不染的公交站台和沿街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共享单车。这座位于山东半岛东端的海滨城市,用它的整洁有序瞬间叩响了我内心深处对 "理想家园" 的想象。后来我才知道,这份震撼背后,是威海三十年如一日坚守 "生态立市" 的执着,是全国首个 "国家卫生城市" 的荣耀传承,更是无数威海人用扫帚和微笑编织的城市文明密码。

一、被海风擦亮的城市肌理
威海的干净,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精致。在火炬八街,彩色房屋与蔚蓝色大海构成的网红打卡点背后,是城市管理者对每一块地砖缝的较真 —— 清华大学博士李久太带领团队反复打磨,让每一处转角都流淌着山海交融的诗意。走在环海路,沥青路面泛着绸缎般的光泽,每隔百米就有分类垃圾桶静候在棕榈树下,它们的存在不是摆设,而是威海人践行 "无废城市" 理念的生动注脚。
这种整洁有序早已融入市民的生活日常。清晨六点的滨海公园,环卫工人们用高压水枪冲洗步道的动作,与晨练者的慢跑节奏完美同步;傍晚的韩乐坊夜市,摊主们收摊后自觉将地面清扫得如同未开市般洁净,这是威海人刻在基因里的文明自觉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在这座拥有 400 公里海岸线的城市,海滩上几乎看不到游客丢弃的垃圾 —— 志愿者们组成的 "净滩小队",让威海的每一粒沙子都保持着最初的纯净。
二、井井有条的城市哲学
威海的秩序感,源自一套精密运转的城市管理系统。数字城管平台的 25 名采集员每日穿梭街巷,用 "智慧大脑" 实时捕捉占道经营、井盖破损等细微问题,案件处置率高达 99.7%。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,威海人展现出惊人的耐心:对栖霞街等历史街区的改造,既要保留百年石库门的建筑肌理,又要植入现代商业元素,这种 "绣花功夫" 让老街区焕发新生的同时,留住了城市的根脉。
交通管理的智慧同样令人称道。在市中心的十字路口,车辆礼让行人已成为常态,这种文明习惯的养成,得益于威海独创的 "机动车不礼让行人抓拍系统" 与 "行人闯红灯人脸识别系统" 的双重约束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这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,居然找不到一条 "断头路"——29 条瓶颈路的打通工程,让城市的血脉始终畅通无阻。
三、第二故乡的温暖底色
当我在威海安家落户后,才真正读懂这座城市的温度。在华冠社区,每个周末都能看到志愿者们清理卫生死角的身影,他们的红袖章上印着 "海贝分" 信用积分,将公益行为转化为可兑换的生活便利。去年冬天,我在国际海水浴场不慎遗失钱包,不到两小时就被环卫工张大姐送回,里面的证件和现金分文未少 —— 这不是个例,威海市公安局的数据显示,近三年全市拾金不昧事件年均超过 2000 起。
华体会这种温暖还体现在城市的人文关怀中。遍布全城的 46 座城市书房,让市民在书香中感受城市的善意;错时开放的 105 处机关停车场,用实实在在的便利拉近了政府与百姓的距离。最让我感动的是,在威海老港片区改造中,政府专门保留了一座百年灯塔,将其改造成一尺花园咖啡店,让游客既能品尝咖啡的醇香,又能触摸城市的历史。
如今,我常站在自家阳台上眺望远方的刘公岛。这座见证了甲午风云的岛屿,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,岛上的百年古树与新建的生态步道和谐共生。而在城市的另一端,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正串起猫头山、那香海等珍珠般的景点,让威海的精致从中心城区延伸到每一个角落。当夕阳为环翠楼披上金装,当海风送来海驴岛上黑尾鸥的啼鸣,我知道,这座被阳光洗净的城市,早已成为我灵魂深处的故乡。